歡迎訂閱 有錢人這麼想 新聞推播。

請點選「訂閱」後,再點擊「允許」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!

分享

淩晨2點來幼稚園接孩子回家,這個日本紀錄片出了媽媽們數不清的無奈

日本有一檔紀錄片,叫《紀實72小時》每集只有二十幾分鐘,每次拍攝限定72小時,每期只選一個小地點,可能是印刷店,可能是青年旅館,可能是便利店,有一集選擇了一家開至淩晨的幼稚園。雖然影片只有短短的七十二小時,但是道盡了人間的眾生百態。

你平時幾點接孩子?放學的三四點?或是晚托班的五點?
有一所幼稚園,每天從早上7點到深夜2點,陸續都有家長來接送孩子。
是的,你沒看錯,深夜2點,也陸續會有家長推開這所幼稚園的門,把早已熟睡的孩子輕輕抱起,踏上回家的路。

孩子是天使,也是上天出給每個家庭的思考題。
幾乎每個雙職工家庭都曾陷入過這樣的兩難:想好好陪孩子,可錢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。
依靠老人,就要犧牲他們的自由、也難免有隔代的矛盾;雇傭保姆,賭上人品奉上高薪,未必贏得來表裡如一的好人。就算拼盡全力,還是有很多因素在人力掌控之外。

所以,最近看到日本的一部紀錄片《紀實72小時》之深夜幼稚園篇,就像黑幕裡透出一道光,些微暖意對於負重前行的人們竟如此珍貴。

這檔日本很有名的系列紀錄片節目,用三個晝夜跟拍了一家24小時幼稚園,窺見一些非常態家庭的育兒故事。

所謂24小時幼稚園,其實就是日夜全托,主要為那些不方便傍晚放學後來接娃的家長提供服務。
日本有不少24小時幼稚園。攝製組選取的這家位於福岡中洲,有40年歷史。

初入園中,孩子們無邪的笑臉湧入鏡頭,各種獻寶搶鏡,暖暖的~

日本福岡有一個紅燈區,入夜後開始蘇醒,各色人等在燈紅酒綠裡上演各色人生。美食、站街女、美容店是這裡的主角。幼稚園就位於離紅燈區5分鐘路程的街區一隅。選擇把孩子放在這裡的父母多半有一份無法在正常時間下班的工作。

不不不,不要想歪了,送孩子來的是從事各種行業的勞動者——飯店服務員,裝修工人,不動產業人員,美容師,記者……

從早上7點到淩晨2點,包括週六周日,他們隨時可以入園探望或接送孩子。
日本的老人不太幫忙帶娃,所以很多需要工作到深夜的單親爸爸媽媽們,正是靠著24小時幼稚園,才得以兼顧謀生和育兒。

從普通行業的收入可以承擔起生活和托育兩筆費用來看,這家幼稚園的收費不會太離譜。

這間幼稚園裡的孩子,從1歲到6歲,總共約150個。大多數孩子來自單親家庭或父母無法一直陪伴的家庭。


丈夫外派、獨自育兒的記者媽媽,將近19點,一對母女還在讀繪本,沒有要走的意思。

因為丈夫被外派,記者媽媽必須獨自承擔起育兒任務。
2歲的女兒若葉正在第一個叛逆期,什麼都要自己做主,時不時向媽媽宣佈:“我不是小孩子了。”讀繪本,滑滑梯,每天離開幼稚園都要花上一個小時。

玩了很久還不肯走,媽媽跑上去一把抱起,今天的消耗戰才被迫結束。

此時的她很疲憊。說起生活的艱難,一時語帶哽咽。

週五晚上,爸爸回來了。

一家三口在一起,媽媽的心終於踏實下來。

無論是被迫接受還是主動選擇,幼稚園的存在都給了暫處困境中的人們一點緩衝的空間,一份堅持下去的勇氣。

打理日料店的老闆娘媽媽

零點之前,幼稚園的門被輕輕推開,孩子們已經睡得很深了。

和丈夫一起經營日料店的媽媽,在打烊後匆匆趕來,把早已熟睡的孩子接回家。
短暫而輕聲的交談中,她對這家幼稚園充滿感激——它的存在讓她的人生有了繼續奮鬥的可能。

熟睡中的孩子無法理解成人的為難。
媽媽說,放任自己全職陪孩子,就會離社會主流的奮鬥價值觀越來越遠,最終滑向未知的深淵。所以再難也得兩頭兼顧著,哪怕犧牲一部分,放棄一部分,人生整體還是完整的。

為了不吵醒孩子,媽媽叫了計程車,輕輕地抱著孩子上車,靜靜地回家。


有一天,孩子剛入園就發起了燒,體溫計上的數字直戳媽媽的心臟。但她分不開身來親自看護,需要臨時找到人才能把孩子接走。

她匆匆離去,孩子卻誤以為被遺棄,哭得撕心裂肺。

踩著孩子的哭聲,媽媽一步一回頭……

夜店工作的單親媽媽

過了淩晨1點,2歲的男孩醒了。

生活已經形成習慣,每天在媽媽來接的這段時間他會醒來等著。媽媽進來的時候,他已經由老師抱著等在門口。

媽媽來了!母子的相見,即便在深夜裡也無限甜蜜。

在酒吧工作的媽媽,因為一次遇人不淑有了這個孩子。懷孕的時候還被男方訛錢,而且發現男方還有眾多女友,所以最後決定一個人撫養孩子。

單親媽媽缺乏保障,她白天和晚上都在工作。儘管內心有著巨大的壓力和苦惱,但也拼盡全力要給孩子幸福。

這小小一方庭院,不知充當了多少人脫軌生涯裡片刻的諾亞方舟。
第二天,孩子到了入夜時分才被媽媽送回園裡。剛剛過去的那個白天,媽媽難得休息,可以好好陪孩子。就像生活總是在你忍受不了苦澀的時候,突然塞進一顆甜棗。

分別時刻,孩子的哭聲回蕩在整個幼稚園,媽媽忍著不舍,奪門而出。
我也知道陪伴很重要,可是寶貝對不起,放下工作就養不起你。

想給兒子雙份愛的單親爸爸

中午之前,有位爸爸送來孩子。在媽媽缺失的家庭裡,他已經獨自撫養兒子3年。


這是個細心的爸爸,他覺得單親家庭的孩子需要更多親子陪伴,所以之前在夜間餐館打工,後來換了一份時間更自由的工作,甚至曾一度糾結過要不要辭工,像全職媽媽一樣全天陪著孩子。

可是醫生告訴他,爸爸是不能代替媽媽的,爸爸只能以爸爸的方式養育孩子。這讓他再度陷入了迷茫。更何況,他需要有經濟收入來保障孩子的成長。
為人父母,大概就是永遠面對著一堆沒有答案的問題吧。

節目拍攝的第三天,是孩子們帶便當去郊遊的日子。也是家長用便當傳達愛意的重要時刻。
媽媽們各顯其能製作的便當好看又好吃,這可難壞了單親爸爸。

雖然不善庖廚,但他還是努力地想給兒子最好的。從超市里買來孩子愛吃的的東西,稍作加工後整齊地碼進便當盒。

對孩子來說,吃什麼其實不重要,重要的是便當是爸爸做的。

珍惜每一分鐘的花店老闆爸爸

又一天傍晚。一對父子在離去前開心地踢起了球。

爸爸還穿著工作服,顯然是忙中抽空來接孩子。
因為經營的花店要營業到深夜,工作間歇的親子時光就顯得很珍貴,連步行回家的15分鐘也是父子兩人小小的溫情時段。他們想出各種玩耍的花樣,街區和黑夜是他們的天堂。

孩子再有半年上小學,生活的艱難在日漸長大的心裡漸漸清晰,小小的他已經能為店裡幫忙了。
親子時光也到此結束。把孩子帶回家,托給爺爺奶奶,爸爸又回到店裡忙起來。

一間溫暖的幼稚園

這間收費不太貴,又需要24小時不間斷營業的幼稚園,能夠給孩子什麼樣的照顧?
因為各種原因需要長時間逗留在園內的這些孩子們,又會受到怎樣的對待?
感動的是,這家幼稚園的育兒師非常盡職,從孩子的生活起居到心理波動都照顧到。

從早到晚的照料之外,上床之前要挨個幫孩子們洗漱。

躺下後輕輕哄睡。
無論幾點來接,一直都有人值班看護著孩子,讓孩子們半夜醒來也不會因為無人回應而害怕哭鬧。有時候還會把著急的孩子抱到屋簷下等待媽媽;保育員們還會適當更照顧單親家庭的孩子,積極引導他們,給予他們關愛。

而這間幼稚園裡的孩子們,也格外懂事。
郊遊那天,男孩小健的卡通便當被他自己不小心捏壞了,因為是媽媽做的,傷心的小健一個人抱著膝蓋哭了好半天。

夜裡媽媽來接的時候,育兒師一五一十地都告訴了媽媽。

但孩子們自由歡笑的臉上,看不到一絲愁苦。正如大人們期盼的那樣,千斤重擔自己扛,只為給孩子托起一個陽光明媚的童年。

夜晚8點,中洲開始了又一場燈紅酒綠,人間的繁華似乎永不散場,人生的溝坎也總有邁過去的一天。
孩子和大人過著各自的夜晚,再久的等待都是為了每天的相聚。

誰都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;開到深夜的幼稚園,本不是理想社會的樣子,但確實現實社會裡必不可少的存在。

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大宮耕一,在最初是對這種幼稚園抱著質疑態度的。

但在拍攝的過程中,當他親眼目睹一個個在工作與育兒中辛苦掙扎的父母,當他見證保育員們用最大的愛意和溫暖,讓思念父母的孩子得到安慰時,他也理解了這種特殊的存在。

社會越是自由多元,兩性相處和繁育的方式就越呈現出多樣的形態。為特殊需求者而生的社會機構,讓生活再難都尚存一線希望,也讓特定時期裡的特定人群不至於走投無路。

有的時候,不算太好的選擇也好過沒有選擇。它是社會的安全線,也是人性的庇護所。

{DM_AfterContent}
Reference:
  • TAG:
{DM_BeforeComment}

推薦文章